笔趣屋
会员书架
首页 >科幻灵异 >盘点夺权篡位指南[历史直播] > 第 59 章 明末下(完)

第 59 章 明末下(完)(第3 / 17页)
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
推荐小说:

【但满洲服饰不同。

当初蒙古被打回漠北老家之后,再也不能随意享受那些丝绸锦缎,也没有了心灵手巧的织工绣娘给他们做衣服,自然无法维持元朝繁复华美的衣冠。

所以明末时的蒙古服装,受制于草原蒙古社会较落后的生产力,在裁剪上大为简约,衣料也恢复到宋时“氊毳革”的旧貌,和元朝大不相同。

明代萧大亨所著《夷俗记》记载蒙古帽衣:“今观诸夷,皆祝发而右衽也。其人自幼至老,发皆削去,独存脑后寸许为一小辫,余发稍长即剪之。唯冬月不剪,贵其暖也......其帽如我大帽,而制特小,仅可以覆额……制以毡,或以皮,或以麦草为辫,绕而成之,如南方农人之麦笠然......衣以皮为之。近奉

()贡惟谨,我恒赐之金段文绮,故其部夷亦或有衣锦服绣者。其酋首愈以为荣也……()”

现在天幕告诉他,大明这两百多年都白干了?!

【元朝占据中原花花世界的时间虽然短,但是奢靡腐化的速度却很快。

到了元朝中后期,天下流行的衣冠已经并不单纯是蒙古的传统服饰,而是一种结合了西域、中国和蒙古的审美,再加上汉地的工艺、原料所形成的产物。

因此在明初时,人们的衣冠也继承了这种“元朝服饰?()?[()]『来[]_看最新章节_完整章节』()”,有大量的胡服元素。尽管朱元璋曾经实施各种禁令试图摒除胡风,但百姓因袭已久,且部分胡服本身设计合理,样式花哨,也得到明朝统治阶级喜爱,因此屡禁不止,从明前期的出土陶俑和画像就能明显体会。】

天幕上出现几个形态各异的小陶俑。

简而言之,就是一朝回到发达前。

自元朝以来,女真逐渐蒙古化,所以满洲衣冠并不是一种原生的“女真衣冠?()?[()]『来[]?看最新章节?完整章节』()”,反而在最初的时候大致等同明末的蒙古衣冠。

努尔哈赤起兵反明后为了联合蒙古,也经常强调蒙古与女真衣冠骑射类同,所以剃发易服这个政策并没有对蒙古强制执行,就是因为这本来就是儿子学爹啊哈哈哈。】

崇祯看向一旁的卢象升,卢象升盯着天幕仔细辨认了一下,回道:“回陛下,确实与现今建奴的发饰颇为类似。”

【现在的有些人啊,看到明初胡风没有除尽时的那些衣服,跟最初的满洲服饰有一些相似的款式,就在那里狺狺狂吠,说什么:“这就是汉服本来的发展方向”。

朱元璋一眼就认出来,与时下大部分人的穿着无异。一个老爷模样的陶俑穿着红缨翻檐帽、弧襟圆领袍站在那里,还围着一条围脖。

一旁有一个牵马的陶俑,则是穿着立领中衣和腰褶罩甲,头上带着一个红缨笠子。

【而整个明朝两百多年,随着不断强调华夷之分,到了明中期以后,很多继承自元朝的胡服样式后来不是淘汰,就是改造成别样。

在明末,中国已经恢复了宽袍博袖的旧制,这些红缨翻檐帽、红缨笠子、折角襟的圆领袍、甚至穿着在圆领袍之外的短袖对襟衣等服饰基本已经消失了,百姓不再穿这些制式的衣服,自然也不认可它们是汉家衣冠。】

朱元璋很欣慰,他点点头道:“自该如此。”

点击切换 [繁体版]    [简体版]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