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屋
会员书架
首页 >历史军事 >盛唐挽歌 > 第413章 人与人的悲欢并不相同

第413章 人与人的悲欢并不相同(第2 / 6页)
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
推荐小说:

常平仓的设立,本意就是低买高卖,抑平粮价。如果粮食持续低价,那么常平仓的管理官员也会很为难。

因此常平仓账面上亏空了不少钱,管理各地常平仓的那些官员们,也都是着急上火,却又一点办法也没有。

为什么会这样呢?难道官府都被各地的豪强大户们收买了么?

按照职能,粮价低的时候买入,免得“米贱伤农”;粮价高的时候高价卖出,免得百姓吃不起粮食。这便是常平仓存在的意义。

那么,各州官府的办法是什么呢?他们为什么不开仓放粮呢?

只能说,天下之大,人与人的悲欢并不相通。

答案就是,常平仓的官员们,绝大多数都选择把陈粮高价卖给大户,让本地大户负责处理灾情,一举“去库存”。

多余的陈粮,只好以更低的价格,卖给本地大户,以腾出位置。这也是所谓的“推陈出新”,不可能让粮食一直在粮库里堆积着。

按理说,都这个节骨眼了,开仓放粮是正常操作。

别问,问就是人手不够,也确实是不够。

因为赈灾粮是免费的,关中发得起,其他地方玩不起!

早在贞观之后,常平仓就不再是单纯的国家屯粮仓储,而是一种类似“经营”模式的“粮食商行”。换言之,如果没有特殊的命令,比如说军粮调度、库存转运等等,常平仓也是要自负盈亏的。

所以反过来说,丰年低价买入,灾年高价卖出,这是正常的“商业化”操作。本地大户与豪强,最多只是跟地方官府勾结互利,还没办法做到控制官府,影响决策的程度。

于是,各种说法不一的奏折,如雪片般飞入长安,送到了两位宰相的案头。

他们不趁此机会高价卖粮,一举填平账面亏空。难道还老老实实的,将已经贵如金银的粮食免费放出来砸自己饭碗?

想想也不可能,因为朝廷对于常平仓管理官员,也是有绩效考核的,绝不是让他们可以随意自由发挥。在你任内收入了多少粮食,赚了或者亏了多少钱,这些KPI就是升官或者贬职的依据。

然而,除了关中有限度的放粮赈灾外,其他地方的常平仓,都扣扣搜搜的,半天挤不出一粒米来。

点击切换 [繁体版]    [简体版]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