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屋
会员书架
首页 >历史军事 >隆万盛世 > 246勋贵的生存之道

246勋贵的生存之道(第3 / 6页)
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
推荐小说:

徐邦宁不愿意去兵部,那就疏通关系让他去国子监转转,其实都不需要去,主要就是挂个名就好了。

他是看出来的,刘采对于他选择培育小儿子作为接班人是严重不满的。

惹不起我还躲不起吗?

但是有了之前的事儿,徐鹏举在操作国子监一事上就多了个心眼,明面上依旧让两兄弟都去国子监报道。

但是暗中,他却找了另外一个人来操纵这一切,这人就是同为勋贵的诚意伯刘世延。

不仅拒绝徐鹏举的请托,刘采甚至还在劝他更改主张,按照朝廷的宗法制度来做,警告他如果真的更加疼爱幼子,就更该早些打算,给他安排个合适的位置,别让两兄弟因为承袭这事闹到不可收拾的地步。

面对这么尴尬的场面,魏国公徐鹏举只好暂时退步,答应送两个儿子去兵部学习。

对此结果,刘采才点头答应下来。

只是在徐鹏举回到家中叫来两个儿子后,徐邦瑞对此自无不可,而徐邦宁则明确表示拒绝。

他哥的性格使然,并不如他那么在外面飞扬跋扈,现在整个南京城里的公子哥们大多都是跟在他屁股后面跑,很是威风八面。

魏国公和诚意伯,一位是开国功臣武将徐达之后,而另一位则是文官刘伯温的后人。

徐达和刘基(刘伯温)都是辅左朱元章定鼎江山的重要人物,本来关系还是不错的,两人生前长期共事,是生死与共的患难之交,只是到了徐鹏举这一代出了一点变数。

这样的生活环境下,让他进衙门里学习,他当然是不答应的。

好好的纨绔不做,去做什么芝麻官啊。

徐邦宁不愿意去,徐鹏举一时也没了办法,只好暂时放下此事,徐邦瑞自然也没法去兵部学习韬略了。

只是徐鹏举又选择了另一个方法来操作此时,依然是送孩子上进。

大明朝的最高学府自然就是国子监,都城是南北两京,朝廷各衙门的班子也是两套,这国子监自然南京也有。

点击切换 [繁体版]    [简体版]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